顯示具有 理財智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財智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一條公式」就可以輕鬆變有錢人?


成為有錢人公式:「收入-投資-儲蓄=消費」
有趣的一張圖,想致富,其實也是一種持續的紀律,但簡單的一條有錢人公式:「收入-投資-儲蓄=消費」就可以致富了嗎?背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投資?」。以前老一輩的人教我們儲蓄就可致富,這是一個最基本步,現今銀紙海量般印出,通脹是不投資者的敵人,只持有紙幣而不學習如何去投資,最後銀紙的價值也會隨時間的增多而貶值。

「如何做好投資」
想致富,更重要是「如何做好投資」這個環節,不少曾經試過去投資,例如股票的投資者,可能不少也試過損手爛腳,要做好投資,有時候也談何容易。但投資者往往把「資金」的重要性看得比「投腦」或「財商」更重要,他們認為有資金就可以致富,但其實「投資者自己本身才是最大的資產」,如何有效地去運用好手上的資金一步步去增值。所以,不少人也忽略了投資自己頭腦的重要性,轉而選擇跟從別人去投資,而不作自己的理性分析和考慮。

現今世代,我看到最多的是借貸廣告,年青一代未有正現金流,已出現不少負現金流的情況,不要說致富,想改善貧窮也可以說極難。無他的,引誘太多,自制力太少。

除了自身問題,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擁有資產者(擁有可提供正現金流入的東西)在吸取沒有資產者的金錢,交租日常支出等成為沒有資產者的負債,大眾的金錢向大財主的錢包流入,形成馬太效應: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想致富,成為有錢人,公式看似簡單,但個人紀律,投資知識和個人環境的優勢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外在因素難控制,只好努力專注做好內在因素,努力嘗試未來轉變劣勢──由沒有資產,變成慢慢儲蓄更多的資產。

致富其實就是一個具體的計劃,更重要是用對方法,然後堅持每天重覆做,每天向目標進步一點。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明星股」還是「悶股」更好?


「明星股」還是「悶股」更好?

投資當中,很多人都喜歡買「明星股」,因為投資人可能簡單地認為:「多人買的,就一定是好的東西!」事實是,受到市場的關注愈多的企業,獲得市場的資金關注都會愈來愈多,一般來說,這些「明星股」的股價都不會便宜的,累積的升幅都不少,或者可能愈升愈有,愈升愈多。那麼,一注獨羸,買入「明星股」就可以發大達?

曾經最耀眼的「明星股」-- 匯豐
每個階段,市場出現的「明星股」都不一樣。以前,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匯豐(0005)是市場上一顆耀眼的明星。2007年時,匯豐股價最高曾去到$150.2,匯豐在香港人的心中有特別的地位,那時候,有錢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買一些匯豐,然後放著不理,貪它有得升,又有息收。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匯豐股價最低曾跌到20093月的$38.25,到了20177月,今天「獅王」的股價是$75,還未到昔日最高點的一半。看來如果想買「明星股」一注獨羸的話,「獅王」這個明星股或者幫不了多少忙。

今天最耀眼的「明星股」-- 騰訊
今時今日,最強勢的「明星股」一定是股王騰訊(0700)。騰訊於2004年上市,招股價為$3.4,今天騰訊股價突破$300大關,如不計騰訊拆細,騰訊的股價今天就是$1500元了,股價上升超過400倍,當天買入的人可謂「發過豬頭」,但是又有多少人,自騰訊IPO後可以一直持有至今呢?這樣的人絕對為數不多吧。

「創造性破壞」的威力,王者地位非永久
即使是筆者,倉中即使持有不少的騰訊,亦相信「花無百日紅」的,今天的騰訊依然十分強勢,未來相信亦會做得不錯,但那就代表投資者可以把所有資金投入於一隻「明星股」,我想很多人都不會,因為這樣做的話風險是挺高的。科技企業都有一個特性,就是競爭相當大,舊的科技容易被新科技取代,或舊的企業可能被新興的企業取代,重點在於新的科技產品是否可以快速而且持續地被消費者喜愛。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肯恩‧費雪曾說:「新企業不斷湧現,既有企業也會推出新產品和服務。有些公司會被收購,有些公司與商品會被淘汰,但通常會有更酷、更快、更小(有時更大),通常更好的東西取而代之。這就是「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是資本體制的命脈。

這種「創造性破壞」常常出現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舉一個很易明白的例子,蘋果公司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手機行業,昔日的「手機領導者」,好像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等都一一被技術性擊倒,諾基亞甚至完全沒落。所以,這種「創造性破壞」是明星企業不能鬆懈的警剔,保持「企業的活力」和「產品的創新性」是科技巨企業必須擁護的「護城河」,才能保持持續的強勢,否則「新的王者」隨時出現取而代之。

一注獨羸未必可行,適當分散投資更可取
想一注獨羸買中一支「百倍股」如騰訊非易事,能「長期持有而不放」更是難事,因此適當分散於其他「悶股」之中,才是保持整個投資組合「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我眼中,如果投資人在身邊找找,不難發現市場上總有一些「平時亳不起眼」,但股價卻默默向上爬的「悶股」。

「悶股」隱藏「悶聲發大財」的機會
要快速致富絕非易事,考膽量,考眼光,更考運氣,稍有差池,隨時引火自憤。所以,悶聲發大財是另一種相對更安全一些的致富方法。在我投資組合中,我都喜歡加入一些「悶股」去加強自己組合的穩定性。

以下是我眼中的一些悶股,它們很少成為市場的焦點,但卻會默默耕耘,股價不知不覺地慢慢爬了上來,煤氣(0003)的股價多年來看似都沒有多少的升幅,但「十送一紅股」,卻靜靜地把利潤和股價的升幅隱藏了起來。另兩支生活股大快活(0052)和維他奶(0345)股價更是長年穩步向上,沒有高低潮驚嚇,卻有穩定出色的表現。





總結:
投資想致富,追逐「明星股」可能是很多人都認為是最安全和最快的方法,因為愈多人做的事看似愈安全,人總有「從眾」的習慣,但「從眾」往往會帶來「明星股」的股價愈來愈貴,股價往往都會停留在「非合理的價格」,加上,人人都在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確的事。因此,在「擁擠的飯店,或許找不到位子吃飯」,前往「較少人的飯店」可能則會發現有更多更好的美食正在等著大家。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運用市盈率(PE)選股常見的三個迷思




運用市盈率(PE)選股的三個迷思


(一)       股票的PE愈低就代表愈好?
大家在投資一只股票時,或多或少都會看一看這只股票的PE值,投資人潛意識中都可能會覺得PE數值愈低就代表企業愈「抵買」,或者覺得買入低PE值的股票就代表愈「安全」,但其實又是否低PE值就代表了一家企業的股票就愈「抵買」和愈「安全」呢?我的答案是:「當然不是啦。」如果真的是這麼簡單,我們所有投資人全走去買低PE值的股票就可以發達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拿內銀股作一個簡單的講解,在下表中可見,工商銀行的PE在四間內銀中是最低的,只有5.7PE相對其他內銀或其他行業的股票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極低的水平(當然看內銀股不能單用PE去衝量它的價值,而用PB去看會更合理一點,由於篇幅有限,今次在這裡先不多作討論)。單看圖,看PE去投資,工銀PE最低,選它就代表愈好嗎,答案當然不是了。如果真是這麼簡單,人人投資都可以發達了,事實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股票
7-7-2017收市價
PE
PB
息率
建行
$5.93
5.8
0.85
5.21%
工行
$4.88
5.7
0.79
5.34%
中行
$3.61
6.02
0.68
5.17%
招行
$23.05
8.43
1.3
3.57%

事實可能剛剛相反,PE值愈低可能就正正就反映了一家企業的「投資價值」可能就愈低,因為低PE值代表了股價較低,而同時每股的盈利都不高,這就可能代表了企業的「賺錢能力」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不受到投資者的喜愛和市場的關注,所以,投資人絕對不能單單認為低PE值就代表股票「愈抵買」和「愈安全」,因為這是極危險的簡單想法,這可能令投資者跌入了「價值陷於」而不自知。

大家要知道四大國家有銀行每年的盈利增長大多都只有約1-2%左右,而招行在2017年首季的盈利增長去到8.9%,因此投資人見到招行的「未來盈利能力」仍然不俗,因此願意買入更多,股價因此升高了,PE值都要比四大國有銀行更高。因此,如果投資人仍簡單地認為「A企業的PEB企業低,就代表A是更好的企業」的話,這就是跌入了很大的投資誤區和把投資看得太簡單了。

(二)       PE愈高就代表風險愈高?
另一個常見運用PE選股的一個迷思就是:「愈高PE的股票愈危險,所以我永遠不會買。」其實這亦是把PE的作用看得過大。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今天騰訊(0700)的股價去到269元,PE55倍,如果單單認為「那就代表如果今天投資騰訊,就要55年才可以回本。」這個想法亦是太簡單地看PE值的作用了。騰訊(0700)是一家巨企,以它的體積本來應該要再發展是很難的事,但是它卻沒有停過下來,而是仍以每年約40%的速度去增長,它不是一家簡單的巨企,而是一家仍然以「高速發展」的企業,因此即使PE值較高,代表市場仍十分看好它的「前景」和「未來的賺錢」能力,因此願意更高的溢價去買入,而且一些高PE的企業,在一定程上是一家「更有競爭力和活力」的企業。坦白一點說,在$200樓下時,騰訊的PE都是很高,如果筆者當初買入時,單純是用PE值去看,應該到今天都仍不會買入,亦不會享受到騰訊「高速發展」為股東帶來的利益。

舉另一個例子去說明,就是內地汽車版塊。
股票
7-7-2017收市價
PE
PB
息率
長城汽車
$10.48
8.13
1.82
3.71%
吉利
$17.38
26.98
5.69
0.69%

如果簡單地去看,長城的PE極低,所以有些投資人又可能會簡單地認為長城的股票「極抵買」、「未來股價升的空間將會很大」或者又認為「吉利股票很危險,沒有投資價值」。如果簡單地去看PE,投資人又可能將會失去未來很多的獲利機會了。

要看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PE只是一個基本的參考點,絕對不是「PE愈低就愈好」,更重要是要看企業的「前景」和「未來的賺錢能力」。

股票
2017半年銷售量
按年變化
長城汽車
39.63萬部(5)
3.02%
吉利
53.06萬部
89%

大家看完這個圖表,或許就會更明白為何長城汽車的PE值會如此低,而吉利的股價為何近半年多會升得如此猛,PE亦高了起來。因為兩家車企的「前景」和「未來的賺錢能力」根本是在一個不同的層次之中。(投資不是簡單的事,是辛苦的跑腿兒,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將會對投資人投資一家企業的信心有正面的影響。)

(三)       利用PE去選股已過時了嗎?

曾聽過一位十分敬重的本地投資人說過:「PE已是N世紀前的產物,現時用已經out了。」其實這句說話是很有意思的,PE其實是很好的工具去讓投資人對企業的價值有一個很好的參考點,是貴是平,提供一個簡單的參考數值,亦如實反映。但是,如果投資人仍是用以往簡單的思想去看PE值的話,或用PE去看高增長的企業,那絕對會令投資人錯過很多「出色」的企業,錯過很多獲利的機會。

分享完這次 「運用市盈率(PE)選股常見的三個迷思」後,令我更深地明白為何芒格會提出:「寧願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出色的企業,也不要用便宜的價格買入平庸的企業。」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沽空風暴」過後的雨後春筍



「沽空風暴」過後的雨後春筍

「沽空風暴」的開始
近日市場上,聽得最多的一個詞語可能就是「沽空機構」,沽空報告一出,千億市值的瑞聲科技可以立刻不見了100億,最嚇人的是,「沽空機構」更指出公司只值40元左右,股價在100元的公司有機會跌到40元,真的不得不叫人不擔心。

瑞聲被「沽空機構」狙擊後,有一些讀者都問我如何看這件事,我一般都沒有回答。因為說坦白,我真的不知道。即使事情發展到今天,我依然是用一句話去形容:「一頭霧水」!「沽空機構」發表了一些報告,指出公司有問題,但證據又好似疑幻似真;瑞聲科技之後又作出了回應,回應又好像不是有什麼實則的回應。不過,沽空報告一出,市場都被嚇到了,市場對公司信心仿佛由很強變到很弱,股價由110元,最低跌到去80元左右,一下子不見了30元,看似真的會跌到去40元,之後瑞聲更停了牌。

「情緒化」的市場
昨天,瑞聲復牌了。有趣的是,今次有另一「沽空機構」出來撐腰,股價兩天之間,由82元反彈到今天收市96元,大行更紛紛出來撐腰。但奇怪是,瑞聲又好像沒有拿出什麼具體的證據還擊,一下子,市場對公司信心又仿佛由很弱變到很強,我真的是摸不著頭腦,仍然是「一頭霧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市場真的很「情緒化」,而大行與市場一樣都是那麼情緒化,因此再一次說,大行的報告只可作參考,不應盡信。

「沽空機構」都要「搵餐飯食」
「沽空機構」為了伸張正義是美好的口號,實際都要「搵食」。「沽空機構」葛咸城打著為民請命的化身出現,狙擊有問題的企業,目標是要令被狙擊的企業股價插水,「沽空機構」背後作出沽空的動作,為民請命之餘,更重要自己都能賺大錢,因為都要「搵餐飯食」。

但今次「沽空機構」的如意算盤看似打不響,因為證據或指責好似並不是太有說服力,加上有眾大行的力挺、市場情緒的急變,這兩天股價的急速反彈,「沽空機構」今次是羸還是輸,相信只有「沽空機構」自己知道了。

不變應萬變
整件事當中,我都沒有作出太多的操作,仍然持有企業的股票就是了,因為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到今天都仍然是不太清楚,因此沒有作出什麼動作。

在我眼中,瑞聲是體質好的企業,有相當強的盈利能力。瑞聲是規模不小的企業,一下子如果蘋果要轉換合作伙伴,頓時要搵到同樣有規模和有技術的公司去接管他們巨大訂單,絕對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加上,我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德勤核數師有一定的信心,整盤數做假,應該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因此,最後,我還是用行動對瑞聲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沽空風暴」過後的雨後春筍
今天瑞聲和舜宇,甚至通達等手機相關股份,在經過一片「沽空風暴」的影響後,股價都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回升,世事總是很難料到的。

最後用一句說話作結束:「市場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市場和人生總是不可預測的,事情明天又會如何發展,我真的不知道,亦不會去預測,只能做的就是買入好企業的股票,然後耐心持有。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及早開始學習投資的4大好處




或許有人會問一個問題:「什麼時間開始投資最好?」

我的答案是:在你剛開出來工作時。

學生時代就投資股票不一定是好事

當然如果中學時或大學時已經開始接觸股票又是否好事呢?我覺得太早就接觸投資,好像投資股票,學生比較容易可能當成賭博一樣的事情,而且在求學時期,理應專心讀書,而且讀書時沒有工作收入,較難有穩定的收入作投資之用。所以,過份早就進入投資市場其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學生。

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在他的著作《學以致富》之中,亦有提到什麼時間開始投資是最好的。他說:「開始投資的最佳時間是你年輕時。」林區在書中想表達的意思是:「你給投資成長的時間愈久,最後得到的財富就愈多。」這裡提到投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時間,投入的時間愈久,回報就會愈多。

在剛出來工作後就學習投資的4個好處」:


(一)實戰中親身了解投資是什麼一回事


投資之中,有三個「E」是非常重要的,分別是:

1)Experience「經驗」
2)Education「教育」
3)Excessive Money「多餘的資金」。

1)Experience「經驗」
最深刻的投資經驗往往都是由實戰中獲得的,而這些成功或深痛的失敗「經驗」往往都是你建構你投資理念的最寶貴元素,是別人不能直接給予你的。

在投資路上,我們常常都會聽到別人說:「投資是需要交學費的!」我是同意這句說話的,空有一肚大理論,說到會飛,但未上過戰場打過仗,是不會明白戰爭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在投資戰場上亦是一樣,市場充滿著幻變,有時更會風雲色變,拿取一定的「經驗」,才能使你領略出生存之道。

2)Education「教育」:向成功的人學習
第二個E是「教育」。當然透過「教育」或叫學習,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理論和知識,使我們明白如何去打仗。我常常我提自己要記著一句話:「如果你想爬上一座高山,你最好請教成功攀登過這座高山的人。

我在投資路上,感恩透過書本得到到良好的「投資教育」,這些「成功攀登過這座高山」的人包括:葛拉漢、巴菲特、彼得‧林區、蒙格和橡樹資本創辦人馬克斯等等,他們都是十分成功和出色的投資人,他們每一本的著作我都努力去研習,重覆再溫習,亦努力把他們所分享的嘗試應用在自己的投資當中,成效亦相當顯著,特別是在投資心理質素方面為我帶來很大的正面幫助。

3)Excessive Money「多餘的資金」
最後一個 E是「多餘的資金」,在出來工作後,年青人往往開始要學習管理更多的財富,很多人選擇消費掉,更聰明的人會選擇運用手中「多餘的資金」去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這類人透過不停增進「經驗」和「教育」這兩個E,希望把手上「多餘的資金」的資用運用好,擁有三個E的投資人就是我眼中的智慧型投資人。

如果你都想成為智慧型投資人,就趕快學習為你的「3E」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失敗後亦較易站起來


年輕的最大本錢就是年輕,即使犯了錯以後,都可以很快又吸取經驗,重新站回起來。很多人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們不願意冒險,永遠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區之中,未能放大自己的潛能。

有些人不想面對失敗,因此不敢做有風險的人,即使是一些很有學術知識的專業人士,他們的理財知識其實都是十分貧乏的。有些人仍認識儲蓄是最安全的保護本金的方法,更有些人甚至十分願意聽從「專家」的意見,把自己的財富全交在一些所謂的「理財專家」手中,認為只有「理財專家」才可以把自己的錢照顧好,認為這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

其實,理財真的不能完全假手於人,自己亦要有一定的財務知識,如果連基本的財務知識都沒有,又如何知道「理財專家」的建議是否對自己是最好的呢。因此,如果自己想未來更富有,可以透過自己學習更多的「財務知識」,例如嘗試自己學習細心研究,建立起自己的股票基金,好像買入5-10檔好企業的股票,之後長線持有,定時定量買入;或者用平均成本方法買入指數基金,月供好企業的股票(如煤氣、盈富或領展等等),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把目標定在每年7-10%的回報率,這些好企業的股票是可以幫助到大家的。

做好風險管理
剛參與投資的人一定要做好風險的管理,例如適度地分散投資、不要把所有資金投入於股票、不宜過早參與期權或窩輪的買賣等等。記著投資是要先學保本的大前題下賺取合理的回報,過份心急和貪婪往往是投資的死穴。

(三)建立良好的運用金錢習慣


學習投資,其實就等於學習理財。在現今不停印銀紙的年代,只是一味儲蓄是很難令人致富的,相反更會因通脹令自己的財富不停縮水。所以,為了未來讓自己更富有,年輕人必須從出來工後,就是開始認真著手為自己建立一個好的理財計劃,把它當成是自己運用金錢的習慣,有了好的金錢習慣,你就是為未來更富有的自己打下了堅穩的奠基石。

剛出來工作的人,開始需要學習處理每個月的工資,不同人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包括他們會選擇儲起、消費、日常開支、旅行、進修或投資等等。其實一個好的理財計劃必須平衡好儲蓄、消費和投資三個方面,不能只為儲蓄而完全犧牲消費和投資;亦不能為了消費而完全沒殺儲蓄和投資;當然亦不宜把所有收入或甚至過度借貸拿去投資,三者必須取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失敗全因不能堅持
當你找到一個平衡點後,就要把計劃有紀律地執行起來,更重要,亦是最重要,是整個計劃的成財關鍵,那就是耐性了。很多人理財計劃失敗的原因不是計劃不好,而是不能持次以恆。

(四)增加收入的來源


如果想未來更富有,我們必須及早建立起多元化的收入來源。現時很多人的收入來源都是非常單一的,那就是工資收入一樣而已,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其實可以為自己帶來多一點的收入。

多源收入包括:工資、房地產、有價證券或創造「副業」等等。一般的打工仔在出來工作一兩年後,很難說到可以買入房地產,作為收租之用,因為現時香港的樓價是極不正常的水平。因此,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其實比較易做到是增加自己除工資以外,有價證券或創造「副業」的收入。

有價證券收入,一般是指股息。香港股市有不少作為收息的好企業,例如公用股如中電、地鐵或港燈等,Reits如領展、冠君和越秀等等,這些都是很穩妥的收息工具,為你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收入,讓錢自己為你工作,一點一滴累積「有價值資產」,這些「有價值資產」的資產將為你未來帶來更多的被動收入。

創造「副業」的收入,現時互聯網發達,身邊有一些朋友都是從社交媒體中作買賣,為他們帶來可觀的收入。在香港,只要多思考一下,發揮你的創意,可能你的「副業」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好的東西作回報。

我的「副業」是一名理財博客的作者,我在工餘時,就會把我在實戰中得到的經驗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打成一篇又一篇的理財文章,在不同的媒體分享我的文章,這就是我一天一天建立的興趣,這個興趣亦為我帶來與讀者良好的互動,有人會因看我的文章而得到啟發,我就是我一直寫作的動力和當中無比的樂趣。最重要,自己在寫作之中亦能不停讓自己堅持學習,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一點點,這是寫作為我在金錢以外帶來的好處。

總結:


其實投資的開始時間是愈早愈好,最好的好處是你可以享受到複利的威力。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在《學以致富》之中說:「開始投資的最佳時間是你年輕時。」所以,不要再遲延,愈早花上時間學習投資,你的未來生活將會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