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的大世界裡,「普通人」不斷辛勞地工作,為「有錢人」打工,為「有錢人」賺錢,之後得到「人工/現金」作回報,普通人之後又要應付消費,使費,例如:交租、交電費、買衫等等,錢又落到去「有錢人」手裡,「有錢人」又有更多錢去買入更多的「資產」或建立更大的「企業」,更多的「資產」為有錢人產出更多的財富。
「普通人」與「有錢人」最大的分別是在於是否擁有「資產」。「普通人」連基本生活開支都勉強只能應付,更不用說想要去買「資產」,「普通人」的悲哀在於不能或沒有能力去買「資產」。「有錢人」多數擁有很多「資產」,例如樓房、企業或團隊等等,這些「資產」不停為「有錢人」產生正現金流,產生被動收入,令「有錢人」不需花很大的力氣,就自動有源源不絕的財富入到自己的戶口裡。
「普通人」根本很難或不會有買「資產」或儲「資產」,在成長的學習中,學校不會教你如何創富,最多教你不要亂花錢,父母不會教你創富,最多教你找份好工,找份人工高的工作,不會教你如何創富。因為一般的老師或父母,都不會有「有錢人」的思維。因此,下一代極其量只會是一個「安份守己」的打工仔。
另一極端,在消費主義的大世界裡,「有錢人」會用盡所有方法叫你消費,享樂,玩耍,即使你有可觀的收入,都只會消費掉,錢又落入大企業的手裡,大企業的老闆是誰?大企業的老闆就是「有錢人」,「有錢人」於是愈來愈有錢。「普通人」則繼續是一名普通人,繼續付出勞力、時間,為「有錢人」搵錢。
來到這裡,你會問「普通人」是否沒有出路?答案是有出路的。「普通人」要擺脫這個一世為「有錢人」效力的悲哀,要做的,就是要做「有錢人」做的事,或改變自己窮人的思維,學習有錢人的思維。
簡單一點說,「普通人」要學「有錢人」一樣買「資產」,大有大買,細都可以有細買。在香港,常見的「資產」包括樓和股票,樓和股票都可以產出現金流,包括收租和收股息。買入優質的「資產」後,好的資產會產出被動收入,被動收入又可以買入更多資產,之後又有更多的被動收入,當有一天被動收入多於工作收入,就開始步入一個「財務自由」的狀態。
我正努力減少不必要的使費,每月盡量多儲點錢,再於適合時間買入更多的「優質的資產」,我將會繼續努力,愈儲愈多,產出多一點的被動收入,為步入「財務自由」的狀態而努力。
如何買入「優質的資產」?在何時買?我在這裡不多講解,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多去學習,我的blog內或一些書都有分享,希望你都可以成功!最重要是找到方向,改變自己的思維,了解「普通人」身處的弱勢,同時學習「有錢人」為何會愈來愈有錢,再花努力去學習,鑽研和實踐,相信目標會愈走愈近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