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複利眼光看投資的好處?


複利眼光看投資的好處?

巴菲特說過一句話: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複利的威力又有多大呢?跟大家分享一例子:

「假設一張0.04mm的普通紙張,將其對摺,再對,如此重復對折64次,大概會有多高?很多人想,一張紙才有多厚呀?薄薄的一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64次,頂多也就幾層樓那麼高,10米?20米?這已經算是極限了。而事實是,如果你算一下的話,一張薄薄的紙,對折64次,其高度166020696萬公里,這個長度是什麼概念?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38.4萬公里。」

投資的眼光最忌是用單利的眼光去看,把事情看得太短視往往會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也會限制了自己的財富。經濟週期是必須會出現的,但另一個過度悲觀的時刻,也是財富轉移的機會。

在投資上和人生上,我也喜歡用複利的眼光去看事、去規劃和去等待,正如在堂上跟同學分享的,投資是一個紀律的過程,時刻做好防守,長線投資好企業永遠是明智之舉。

複利眼光把焦點放在遠處
看懂複利表,對人生和投資也會幫助甚大。投資的成功與得失不是看三兩年的事情,對於投資者來說,三兩年的投資期其實相當短,三十二十年的維度才是正常,或者用四個「五年計劃」,或兩至三年的「十年計劃」去看,這樣一個個目標去達成,這樣有目的地去計劃去投資,這樣的成效會更持久和有效力。


所以,如果用五年、十年為單位的維度去對待人生和投資,這樣我們就不會很易被眼前的一時勝利(大牛市)或暫時的挫折(熊市)去左右自己的投資方向和信心。對於目前暫時的挫折(熊市),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又是什麼的意義?


巴菲特是如何看待跌市?

巴菲特多年前曾接受訪問,被人問題到,他是否更喜歡下跌的市場?

巴菲特回答說:「我不知道市場會怎麼走。我更願意看到市場下跌,這是我的一廂情願,市場該怎麼走還怎麼走。市場不懂我的感受。要投資股票,這是你必須首先學會的一個道理。你買了 100 股通用汽車,一下子,你就對通用汽車有感情了。它跌了,你很生氣,你會說:『要是漲到我的成本價,我就又能高興起來了。』它漲了,你可能說:『我多聰明啊,我真是太愛通用汽車了。』這些情緒都來了。

股票如果是值得長期投資的目標,我們更希望它出現低價
巴菲特再說:「在今後十年里,在座的各位都是要淨買入股票的人,而不是要淨賣出股票的人,各位都應該希望股價更低。如果今後十年里,你是吃漢堡的,不是養牛的,你肯定希望漢堡的價格下降。

如果你常喝可口可樂,但是沒有可口可樂的股票,你會希望可樂的價格下降,希望週末去超市的時候,可口可樂能有促銷。去超市買可樂的時候,你希望可樂便宜,不希望可樂貴。

紐約股票交易所就是一個可以買到各種公司的大超市。你要買股票,你希望出現什麼情況?你希望這些股票一直跌,這樣你才能買的更合適。等到二三十年之後,當你要把積累的錢拿出來花的時候,或者你的子女幫你花的時候,那時候你才希望股價高。」

股市大跌的時候,我更仔細地查看有什麼值得買的
巴菲特補充說:「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的第 8 章中講到了對待股市波動的態度,還有講安全邊際的第 20 章,我認為在所有關於投資的著述中,沒有比這兩章更重要的了。我是 19 歲的時候讀到第 8 章的,我一下子豁然開朗,明白了我前面講的那些東西。但是我是看了這本書才明白的,不是自己想明白的,是格雷厄姆在書里講的。要不是看了這本書,可能再過 100 年,我還是覺得股價上漲好。

我們希望股價下跌,但是我不知道市場會怎麼走,過去從來不知道,將來也不會知道,我根本也不往這上面想。股市大跌的時候,我更仔細地查看有什麼值得買的,我知道大跌的時候更容易買到好貨,更容易把錢用好。」

小總結:

(一)「愈早投資」複利發揮的效果就愈大,所以愈年青就開始明白複利並堅持下去,愈能受益。

(二)報酬率有少許的差別,後面的複利效果也會有巨大的差別!

(三)市場「大減價」時,往往才是慢慢收集「優質股票」的良機!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香港人為樓「拼命去生存」;星洲人已「快樂過生活」



香港人為樓「拼命去生存」;星洲人已「快樂過生活」

香港是亞洲的一線城市,經濟發達人人也知道,同樣,「房價高」、「納米樓」和「劏房」等房屋問題也是揚威國際的,「住得愈來愈細」、「樓愈來愈難負擔」和「租金年年加」等等也成了香港8090後的共同問題,「水深火熱」的形容說話也只是在官員口中說說就算了,真正明白背後的辛酸又有多少?

近日的「明日大嶼」鬧得熱哄哄,幾千人上街,投訴的是浪費金錢、填地成本高、遠水救不了近火、新界有大片土地在灑太陽等等,香港的土地問題的確水深火熱,但停留在所謂的「大辯論」中也虛耗了社會不少的精力時間,討論十年八年可能問題仍然是裹足不前,消耗的不單是政府的管治威望,更嚴重是磨耗了新一代對未來的信心與希望,花三四百萬換來二百呎左右的「納米樓」,雖好像是圓了上車夢,但生活質素如何,政府和買家也可能不想多去考慮。如果將來市況轉差,要甩手「納米樓」也是相當困難的事。香港的最新居屋申請,累計收到近26萬份申請,超額約57倍,年輕一代也抱個「大抽獎」的態度,萬人搶樓也絕對不是什麼的光榮事,而是問題也到了。

那邊廂的另一個亞洲的一線城市──新加坡,經濟同樣發達,更叫香港年輕一代眼紅的是,他們的居住環境根本與香港是天與地的差距。近日星洲政府為了保持市民良好的生活質素,星洲「新規訂明,中央區以外的住宅發展項目,可建設的數量單位上限,由原來建築總樓面面積除以70平方米(753平方呎),改為85平方米(915平方呎)。」星洲政府要求中央區以外的住宅發展項目,私樓平均面積最少915呎。

根據統計處發表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字顯示,指出本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161平方呎,約有20.4個家庭住戶居住面積少於215平方呎,對比台灣平均人均居住面積是香港的3倍,達505平方呎,新加坡平均為323平方呎。相信在兩年過去,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仍然是不進則退,仍有不少家庭住在劏房之中。

用林奕匡的《高山低谷》一曲作結,可能最好不過,香港人仍為樓而「拼命生存」──不吃不住天價買個安樂窩也大感吃力;那邊的星洲已經在「快樂過生活」──住500呎也是太小了,一千呎只是基本的住屋條件。香港年輕一代的確是有苦自己知,住個三百來呎也要感謝天地了。

最後,也希望香港多多努力,不要等到2037年才能改善人的居住質素,那時候,8090後的下一代也長大成人了。

安居樂業只是一個個普通的香港人的共同願景。

圖1:香港納米樓


圖2,3:星洲組屋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賺多少才足夠使人快樂?



在山上遇到的真正「超人」

大約在三年前,標竿與朋友去行山,在山中間見到一個熟悉的面孔,原來是發哥,我們還與他拍了個合照,發哥還親自拿我們的手機跟我們自拍,親民之態度非浪得虛名,那時我只是感覺很開心,可以見到一個「超級明星」,當時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之後的兩三年,看到「發哥」和「發嫂」的一些訪問和經歷,才真正對這位「超級明星」有所了解和認識,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一)身家數十億全數捐出
十年前,任泉和發哥演戲時,問了發哥這樣一句話:「發哥,你賺這麼多錢,給誰花呢?你又沒孩子……」周潤發笑了笑,說:「這些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而已。」這句話一下把任泉整蒙了。「不是你的,暫時保管,啥意思?」現在,任泉終於知道答案——做慈善。

(二)節儉生活

「發哥,你用的是蘋果還是三星?」
為什麼他還在用老款諾基亞?他說,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當時看到這話,我不信。現在,我信了。這檔節目叫《我要問發哥》。節目中,很多人向發哥提問。其中一個問題是:「發哥,你用的是蘋果還是三星?」結果發哥說:「我用的是諾基亞。」

他不但用的是諾基亞,而且用的是很老款的諾基亞。前年,發哥的諾基亞壞了。這才用上了智能手機。智慧手機不是新買的,而是發嫂淘汰不用的。發哥不玩手機、不玩微信。 他說:「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太多資訊, 而是應該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

「你會買哪些名牌衣服?」
多年前,發哥曾上央視《藝術人生》。朱軍問:「你會買哪些名牌衣服?」發哥眯著眼,笑著回答:「不需要,我的衣服都穿了十幾年了。」然後,周潤發反問朱軍:「你做完節目的衣服怎麼辦?」朱軍說:「拿回家接著穿。」周潤發問:「你穿著舒服嗎?」朱軍說:「不舒服,一點不舒服……」

然後,發哥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衣服這些東西,不是穿給別人看的,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所以我不會買很貴的衣服。」

60 歲生日
2015 5 18 日,發哥迎來了 60 歲生日。60 歲,花甲之年,算是大壽了。可發哥這個生日卻過得極其寒酸:找了一個很不起眼的餐館,沒有邀請任何名流與明星,只有發嫂和他兩人,還有發嫂送的一個小蛋糕。

有個網友把發哥慶生的照片發上網後,迎來一片唉聲歎氣:「怎麼感覺這麼寒酸呢。」「怎麼感覺這麼淒涼呢。」但發哥自己卻樂在其中:「人間最有味的,就是這清淡的歡愉。」

(三)與眾不同的「超級巨星」
香港市民中流傳著一個段子:
「想遇到香港明星,就到中環奢侈品店逛街,想要遇見周潤發,就到地鐵、公交站和菜市場。」

發哥雖然貴為國際巨星,身家又高達 56 億元,但他出門不坐名車、遊艇,他就喜歡擠巴士、地鐵、渡船。所以香港市民調侃他是「賤骨頭」。聽到這稱呼,發哥笑得合不攏嘴:「我沒有司機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人越成長,越發現, 人生中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如何保持住一顆安寧的心,過著平凡而快樂的生活。」

鄭伊健有句話說得很到位:「當很多明星整天想著如何炒作自己時,發哥已經做回普通人了。」

(四)朋友遇上問題
吳孟達跟他借錢,他一塊都不給:「你自己解決!」
周潤發和吳孟達,既是同學,又是好友。兩人一起進無線,也一起走紅。但吳孟達走紅後,開始沉迷酒色和賭博,於是欠下 30 萬元鉅款。他被人追債,拿不出錢,只好去找好友周潤發。哪知發哥一塊錢都不給,只說了五個字:「你自己解決!」

吳孟達氣得咬牙切齒:「我這輩子最恨周潤發。」

就在吳孟達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了一部戲。這部戲,不僅幫他還清了債務,還讓他拿到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頒獎現場,發哥向他道喜。吳孟達扭過頭,毫無理睬。事後,吳孟達請導演吃飯:「感謝你幫我走出困境。」導演說了一句:「你應該感謝的是發哥。」原來,是發哥向導演推薦了吳孟達。

發哥對導演說:「如果我拿 30 萬給他,他還是會在賭場上輸光,還是會在夜店喝到爛醉。」這才是真正的友情吧。

(五)不要孩子不遺憾嗎?
不要孩子不遺憾嗎?他說:我們已經很幸福,不再奢求
1986 年,發哥與陳薈蓮結了婚。婚禮上,陳薈蓮動情地說:「這一生,上天賜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成為周潤發的妻子。」

遇到發哥,她真的是賺大了。一結婚,發哥就把財政大權上交了。每月只留 800 塊零花錢,其餘所有片酬悉數上交。發哥對感情很是用心,發嫂喜歡吃蟹,所以只要蟹一上市,發哥就會買蟹煮蟹。

結婚 30 年來,發嫂每個生日,都會收到發哥精心準備的禮物。「他把禮物藏起來,讓我去找。每次找到禮物,我都驚喜不已。」

你知道發哥為何一直沒有孩子嗎?其實婚後第二年,發嫂就懷了孕。可就在發哥準備嬰兒衣物時,一個悲劇發生了:「7 個多月的胎兒,因臍帶繞頸窒息不幸夭折。」

痛失孩子的發嫂,整日活在自責與悲痛中。用了 7 年,發嫂才從悲痛中走出來。為了避免妻子再受生產的痛苦和不測,發哥就做了一個決定:不再要孩子。

後來,經常有人問發哥:「不要孩子,不會遺憾嗎?」發哥總是一臉淡然地說:「沒有遺憾,我們兩個人已經足夠幸福,其他的我就不奢求了。」

很多明星名流一有錢了,就出去找女人找樂子。但發哥結婚 31 年來,從未有過一絲緋聞,連娛記都懶得編他的桃色新聞,因為沒有人會相信。有人問發哥:「你覺得愛情是什麼?」他說:「感恩與陪伴。」

(六)有好的身體才可以享受好的人生
周潤發: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
這幾年,發哥愛上了爬山。他每週都會抽出幾天時間,去爬香港大大小小的山。一爬,就是六個小時。半年下來,他減了 27 斤。

記者問:你為什麼喜歡爬山啊?發哥回答說:「我的人生座右銘,就是開心、快樂和健康,但是快樂和開心,都必須以健康為基礎。有好的身體才可以享受好的人生。以前我拍電影透支了好多,後來我漸漸懂得了: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所以我現在要補回來。」


總結:

回看發哥的訪問和人生態度,在香港又能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心態,紛擾的世界,或許「發哥」和「發嫂」那種簡約的心是這個社會中一個不一樣的「模範」,人生未必一定是完美,但也可以簡單知足地過,「發哥」的人生態度或許可以為我們急促冰冷的人生和社會帶來一點點的暖流。


財務自由是什麼?
有的覺得有八千元被動收入就自由了,有的想有三萬元,有的覺得八萬元才夠。財務自由的定義真的可以很廣闊,自由不自由可能不一定與收入有關,也與內心的滿足度有關。

賺多少才足夠使人快樂?
安德魯‧傑布(Andrew Jebb)領導的蓋洛普國際民調,訪問了全球170萬人,計算出「最快樂年薪」。研究人員發現,國際上來看,年薪9.5萬美元的人最快樂,其「生活滿足度」最高,節合港幣大約是74萬元,平均一個月是6萬元左右。「生活滿足度」是一項整體評估,計算方式包括受訪者會否有更遠大的目標推動,或是容易與他人比較等等。不過,世界各地快樂的價格都不一樣,有時候賺太多,反而會有「副作用」。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Jolanda Jetten說:「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他們最開始感覺滿足感提升,但到了某個階段,滿足感就不再增加了。」她表示,有很多高收入人群無法停下腳步,即便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幸福和生活品質已經進入平台期之後同樣如此,因為他們太過看重財富。

Jolanda Jetten解釋說:「因為有錢人跟沒錢人一樣,總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人攀比,拿自己的收入、房子、投資或財產跟那些更加富裕的朋友和同事比較,而沒有跟普通大眾對比。」她說:「你賺錢越多,就越想賺更多錢——就像上癮一樣。」

資料來源:
http://www.story543.com/post09156111031360?u=17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40120129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3297713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讀財經書真的有用?



想找到好伴侶,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是好的那一半。──查理‧芒格

讀書真的有用?
芒格喜歡讀書,巴菲特也喜歡讀書,他們讀書之多,可能非一般人能明白。芒格被別人取笑為「會走路的書」,他去到那裡也拿著書,不會浪費時間。在投資上,我們讀書是希望得到當中的知識或當中的技巧去幫助自己盡快賺得更多的錢,很多人也想在一本又一本的財經書中,找到別人成功的捷徑,看看自己可否「照搬」別人的成功之道,希望應用在自己的身上。

「別人成功的方法根本很難應用在我身上。」
有一點有趣的是,很多人一直去閱讀,讀得愈多愈覺得沒有出路,因為有些讀者或同學也跟我分享過:「別人成功的方法根本很難應用在我身上。」不少讀者或朋友也的確有點覺得「得物無所用」,我覺得這的確是事實,如果成功的道路都是有既定的步驟的話,那麼到處都是「富翁」了。事實是,要成功,要富有,往往都不是一天或一兩年可以達成的事,往往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累積,這也是芒格分享過的「複利效應」。

複利不單是財富,複利也可應用於個人的知識和成長上
在投資上,我常常鼓勵同學或讀者多多去看一些投資的經典,多於去聽一些報紙或財經節目對未來短期的猜測,因為太多的猜測對作投資未必是好事,反而會影響自己的投資心情,更易因情緒不穩定而做錯決定。所以,在投資上,我更偏向採取(一)定時定期儲蓄/買入股票(二)長線持有(三)做好紀律等方針,令自己不需太關注市場的變化,放心做投資,減少決策(買賣過多)的疲勞。在財富上,以「長期投資優質企業」為目標,令財富複利的效果可以隨時間的增多而更加明顯。

在個人知識和成長的複利上
愈讀書,會愈發覺,讀書不單是幫助財富的增長,更多是幫助自己的個人成長。我發現,很多的成功者在「自我紀律」、「堅持耐心」和「節約」等方面都是有極出色的表現,相比「暴發戶」,他們更多是追求內心的快樂,自我目標完成的滿足感,多於單單是數字上的遊戲,或之後的物質慾望,相反他們更多是希望用自己擁有的「資源」去改善世界,令人和社會得到更好的東西,他們很多都是抱有人性良好的一面。

想擁有更好時,不妨先問自己:我配得上?
芒格說過:「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我們想擁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好的東西,擁有更完美的另一半,想擁有更好的社會,但我們是否又會想一想我們是否有為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好的東西,更完美的另一半,更好的社會」是去完善或改變自己呢。整天想著「抄捷徑致富」,結果經常冒險投機炒賣;整天要求另一半,卻不試試檢討自己是否期望太高;整天埋怨社會,卻不想想自己可以為社會貢獻些什麼的,或自己是否已做好本份?查理‧芒格有趣地說到婚姻或找伴侶:「想找到好伴侶,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是好的那一半。」同樣地,在其他的範疇上,在要求一些事之前,不坊先謙虛的看看自己,或許自己不會要求得太多,人也會更快樂實在。

讀書幫助財富規劃,也幫助個人成長
好的財經書,好的老師,除了助人致富之外,也的確更好,或我更喜歡的是,它們可以助人心靈上的提升。芒格和巴菲特等,除了在投資上巨有成就之外,其實在人生哲理上也是相當值得學習的,但往往這些做人處事的美好特質都為投資者所忽略的。在投資上,值得我們想想我們是否耐心不足,操之過急,不妨想想一些投資的巨人是如何思考的。當了解愈多,相當我們在未來人生上一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