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努力交易的投資人





「投資前要勤力,投資後要懶散。」是我投資中一直堅持的理念。

曾聽過一位投資的前人說過:「努力交易,就像是為券商打工。」投資股票,投資人總會有一種頻頻交易的習慣,無他的,因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向投資者報出一個價錢,有時候是好價,有時候是極差的價錢,投資人每天都會收到「市場先生」的報價。「市場先生」的出價有不同方式的,有時候是用「恐嚇式」的報價,有時候則會用「引誘式」的,甚至有時候會用到「哀求式」的,目的全都是為了吸引投資人與它交易,所以,稍稍沒有定力的投資人,很多時候都抵受不到出價和引誘,就會與之交易了。

買樓長線投資的人比股票多
在買樓時,很多人都會長線持有,持有幾年或幾十年的都大有人在,因為樓市市場沒有一個準確的報價系統,亦不會每天都更新和報價,因此買樓的人受到「出價引誘」的人就比買股票的人少很多了。加上,買賣樓宇的手續比買賣股票複雜很多,因此亦令樓市的買賣比股票少得多。由於股票的買賣極之方便,每天又有「市場先生」出來要求交易,因此「買賣過多」往往是買賣股票的投資者的死穴,因此就有了這句有趣的說話努力交易,就像是為券商打工。」買賣得多,投資人可能賺的不多,甚至還要賠了交易費,最後的得益者就是券商了,無奈卻是活生生的事實。

研究發現:年週轉率愈低,回報愈高
2000年,學者Brad BarberTerrance Odean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他們蒐集了七萬八千個家庭投資帳戶從1991年到1996年間的投資行為,按他們的交易週轉率分為五個組組別。第一組的年週轉率最低,平均是百分之二,最後一組的年平均週轉率最高,達百分之二百五十。結果發現,年週轉率最低的第一組的投資淨報酬率大約是18%;而年平均週轉率最高的第五組,投資淨報酬率跌到大約只有11%

投資大師看「長線投資」

費雪曾為自己訂下了所謂的「三年原則」,他說:「如果我幫客戶買進任何股票,千萬不要在一個月或一年後評估我的績效;請給我三年的時間,如果到時候仍然沒有為他們帶來理想的獲利,他們就應該開除我。」智慧的投資人告訴我們,投資最少看三年是一個基本。但是,很多所謂的投資人說真的,可能連三個月的耐性也沒有,投資絕對不是和賭錢一樣,現在立即下注,下一秒就開出結果,那不是投資,那絕對是投機。現今的投資人的耐性愈來愈少,希望不需努力就可以有回報,因此把自己的錢的命運交託在那些所謂「專家的手上」,專家說幾句就好像審判了一家企業「是死還是死」,其實這就是投資人常犯的錯誤──以別人的說話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巴菲特在1967年致股東的信中再三提醒投資人,投資是需要有耐性的,巴菲特說:「一直以來我都敬告各位,三年的時間是衡量投資業績的最低時限。而大眾對投資業績的衡量時限,卻往往是按年度、季度、月度甚至更短。」巴菲特再說:「投資明星企業不可能今天投下錢,明天就能獲得利潤,我們應該看遠一點,三年之後,或五年、十年之後,你再回頭看看當初,也許你會發現原來錢是那麼輕易賺來的。」巴菲特的經驗和智慧都成為了「神話」,成為了投資人的「口號」,講是很大力量,但行動出來卻不太不相信,身體往往是最誠實的。

「點石成金之說」或「花言巧語」總是擁有龐大的市場
可是,在愈來愈急功近利的社會中,又有誰會乖乖的安靜下來,聽聽那些「智慧型的投資人」所說的話呢?人們寧願聽從「最時髦的專家」的「即時點石成金之說」或「花言巧語」,買進賣出,而且深信不疑,可能明天或過了幾個月,「專家」的意見就害慘了自己,所謂投資人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位「專家」,聽了幾句又跟著照做,尋尋覓覓,所謂投資人到最後,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不過,「投資專家」的「花言巧語」總是很有市場的,因為讀者和觀眾正正就是需要這種「即食的」和「不用自己思考的」食材,「即食的食材」如快餐一樣,往往都不利於健康和投資,但人們總是喜歡而且沉迷,而「媽媽的靚湯」總是無心問津的,無奈。

4 則留言:

  1. 有時真的很想很快看到回報 但閱讀巴菲特書後都知道我地要要做的事就係等待未來5至10年會發生的事 有時真係明知要耐性但又想快有回報 有矛盾 睇完文章令自己再反思 吾再要求回報要即時發生而係慢慢的等待優秀企業慢慢發揮它們的潛力 讓收成期來臨 要牢記投資的確要比時間去等待企業為投資人帶來回報

    回覆刪除
    回覆
    1. Yat Long Wu, YES, 即食往往都是很難抵抗的,投資的路不易走呢,在這個股票市場之中,往往都是賠錢的人比賺錢的人更多!

      刪除
  2. 李嘉誠正是持有股票數十載成為香港首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