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為什麼擁有的愈多,愈不快樂?

為什麼擁有的愈多,人卻愈不快樂?

物質愈豐,快樂沒有隨之增加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人的心卻愈來愈難以得到滿足。可惜的是,社會上,人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多,物慾上的滿足沒有使我們更快樂。

現代社會,愈來愈多投資的知識和資訊,愈來愈多的工作或社交,愈來愈多的物質泛濫,愈來愈多的人性需求與慾望,現代人擁有的無疑比之前的每一代都更多,但最後回歸一個基本的問題:我們愈來愈快樂嗎?我們隨著擁有的東西愈來愈多而感到愈來愈開心? 答案有點存疑。

2018全球快樂排名,香港排76位,較去年下跌5
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網絡」(SDSN)發表的「2018全球快樂報告」,全球快樂的國家頭五位均是歐洲國家,依次是芬蘭、挪威、丹麥、冰島與瑞士。香港得5.43分,在155個國家中,排名76位,較去年下跌5位,介乎巴基斯坦與葡萄牙之間。亞洲首位是由33位躍升至26位的台灣(6.441分),其次為新加坡(6.343分)。內地有5.246分,排名86位。

所以,快樂不一定與物質或收入多少有關,也一定程度關係到生活支出的壓力、社會情況和生活壓力等等。香港高收入的人不少,但工時長的問題也一直困擾香港人,安居樂業在香港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狄德羅效應」:得到愈多不會愈快樂。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名叫「狄德羅效應」或我稱之為「一追再追效應」:得到愈多不會愈快樂。於18世紀,有一位法國哲學家丹尼·狄德羅,有一日,他的一位朋友送他一件非常高級長袍,狄德羅非常喜歡。於是,他馬上將舊的長袍丟棄了,穿上了新長袍。他穿著華貴的長袍在書房裡走來走去時,他發現自己用了好久的辦公桌破舊不堪,而且風格不對。這張破舊的辦公桌,怎麼能夠跟自己身上這件漂亮的長袍相搭配呢?

一追再追 追蹤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 原來早不缺少
於是,狄德羅買了一位新辦公桌,其後又買了新掛毯、新椅子、新雕像、新書架、新鬧鐘等擺設,最後狄德羅得到了一個很高貴的書房。這時,這位哲學家發現「他居然被一件長袍脅迫了」,更換了那麼多他原本無意更換的東西,也造成不少的浪費。於是,狄德羅十分後悔自己丟棄了舊長袍。他還把這種感覺寫成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丟掉舊長袍之後的煩惱》。

過了很多年後,在1998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女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看到了狄德羅這個故事,她以此作為啟發,出版了《過度消費的美國人》,解釋了美國人過度消費卻換不到快樂的問題。此書帶出了人渴望很多的東西也是無用的,很多人跌入無止境追求的陷阱,其實快樂和幸福可以很簡單,而物質不能完全滿足我們。

我擁有很少,換個角度看,我擁有的已太多。
有一天,幾位學生叫蘇格拉底去市場逛逛。學生說:「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蘇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其實過得很快樂 只我一人未發覺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簡約主義,價值投資與心理學
當我遇上簡約主義,價值投資和心理學,慢慢發現人很多的問題或需求都可以用這幾個學問去思考、去了解;或許在繁華的世界中,在不能停慢腳步的社會節奏中,這些法則能為自己帶來一點的心靈平靜。

簡約主義使我慢慢明白活到極致的生活就是簡約的生活;價值投資使我明白投資要義是什麼,又應該如何一步步去做;心理學使我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與人性,愈了解自己,才能與世界和平共處。二月的課堂將與同學們更深入分享自己的得著!


4 則留言:

  1. 快樂,跟人際關係有密切的關係,包括家人,朋友,上司,同事……財富是重要的,但它讓我們看不見更重要的人和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夢想爸兄,是,有研究說,快樂來自與人好的關係。

      刪除
  2. 大家都好幸福,所以都不幸福。
    幸福感很多時候是比較出來的,
    個個食得起肥牛會走去打卡嗎?
    那麼當個個食得起和牛的時候,
    請問和現在的肥牛有什麼分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幸福感往往是比較而來,當人第一次食和牛會感覺很開心,第二第三次也會開心,當第五六七次,便會埋怨為何還是和牛。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