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你的「理財水井」打造得如何?



預備「水井的故事
有兩位智者,住在山頭的兩邊,他們是好朋友,每天都會清早到山腳的河邊打水,日復日,年復年,從不間斷。過了幾年後,有一天清早,其中一位智者如常到河邊打水,但那天卻沒有見到他的朋友來打水,這位打水的智者認為他的朋友應該是病倒了。但幾天過後,這位如常努力打水的智者卻一直不見他的朋友,因此這位智者決定到朋友家找找他,看他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當這位智者來到他朋友的家,他看見他的朋友正在庭園輕鬆地耍著太極。

智者問他的朋友:「為何五天都不見你到河邊打水,你沒有事吧?」

他的朋友回答說:「這20年來,打水後,處理完日常事務後,我就每天都總花點時間,開採我庭園前的這個水井,直到幾天前,終於完成開採,井水夠我每天所用。我現時每天都可以花更多時間做我喜歡的事,看看書,耍耍太極,到隔壁的村莊探探父母。」

大家覺得那位智者更有智慧呢?

兩位智者都是努力打水的人,每天都努力打水,但其中一位卻會每天都花點時間為未來的「水井」作預備工作,到五年後,「水井」供應了他的需要,他可以選擇不用大清早起來打水,他可以有更多時間做他喜歡的事。


日子再忙,也不要忘了為未來「預備」
這個「打水」的故事提醒我們,計劃是非常重要。一個有計劃而又能切實執行的人,跟一個沒有計劃的人,幾年後,甚至十幾年後,結果出來可以是差天共地的。

所以,年輕人應趁有能力,就多儲點錢,或者多增進財政知識,為你的投資帶來更好的回報,為你的「水井」努力,五年或二十年後,或大或小,「水井」總能為你帶來多一點「水源」(被動收入),總好比每月花光錢,沒有儲蓄好。

因為要知道你的一生總不能每天,每年都去打水(工作),隨著你年紀漸大,你的體力都不足以應付每天打水的工作,因此要未雨綢繆,趁年輕就打造屬於你的「水井」,那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完成了一個「五年計劃」
正式出來工作了五年多,也是完成了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五年時間裡由大部份只儲蓄,到亂投資,到慢慢學習什麼是投資,第一個「五年計劃」過去了,過去的每天也為「水井」而努力,未來也是如此,那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因為知道自己走了在正確的道路上。由黃毛小子,到賺到第一桶金五年裡沒有「捷徑」,路途中更多的是挫折和沉悶,「挫折」的經驗亦是很好的營養液,使自己學習得更多;沉悶卻是訓練耐心和堅持的打磨器。感恩的是,「水井」無論如何也慢慢被打造了出來,開始湧出少量的泉水。


投資的學習:
1.投資是買企業
2.投資不投機
3.做好儲蓄,定時定額買入優質的資產
4.長線持有(複利)

5.紀律,堅之以恆執行計劃和持續學習

希望自己在第二個「五年計劃」裡,繼續的是「堅持」(因為一個長遠的計劃總是沉悶的)和「享受」當中得到的更多經驗,過好每一天,向著標竿前進。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不投資就等於沒有風險?




「在一個比較安定的社會裡,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把自己的資產,要麼追求目前的享樂,要麼追求未來的利潤。」
                                                                --《國富論》亞當‧斯密


在近年的大環境之下,全球量寬(QE)和持續低息(借平錢容易),近年的資產都水漲船高,最明顯的升幅的是全球的樓價,其實不只樓價,全球的商品和股市其實也累積了不少的升幅,債息的回報也低了,很明顯,近年最大的「輸家」會是持有現金或一點「資產」也沒有買的人。

沒有購買資產的人:

(一)風險迴避者:不願投資的人,總覺得投資是危險的行為,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因此「斬腳趾」以為可以「避沙蟲」,以為持有現金是最安全的,其實財富沒有增加,實際更被通脹侵蝕了。

(二)享樂派:正如亞當‧斯密說到,有的人會「追求目前的享樂」,有的人則會「追求未來的利潤」,在若干年後,差異將會很大。「追求目前的享樂」大多只顧眼前的享受,把金錢消耗了,沒有資金再去投資。

(三)沒有金錢者:富爸爸有一句經典的說話:「富人從來不為錢而工作。」富人大多已擁有「資產」,「資產」為他們生錢,他們用「資產」追逐「資產」很容易;而「沒有金錢者」用勞力賺錢的速度永遠追不上「資產」升值的速度,永遠只能眼白白看到「資產」價格上升,而一直都買不到,近年的樓價的瘋升是最明顯的例子。

(四)沒有知識者:其實「沒有知識者」是最大的貧窮,這裡指的是「財務知識」。「沒有知識者」覺得風險應該是要迴避的,而不懂去管理。其實要參與資產升值的遊戲,不一定只參與「大眾」都樂觀的樓市(上車),沒有足夠的資本,也可以參與「REITS」的投資,所需的本金少一點,但卻可以得到和參與投資實體物業一樣的功效,而且風險更分散一點,亦易於轉換成現金,流動性更大。(REITS」只是其一個例子,重點要多了解不用投資物的優劣,不要單單人云亦云)

所以,其實「沒有知識者」是最大的貧窮,這也是筆者一直鼓勵,想要富有,先要慢慢地富起自己的「腦袋」,小有小的投資,大有大的投資,不需要等到成為「百萬富翁」才去投資,邊學習,邊拿取實戰的經驗,個人成長和財富的增長相信也會更快速。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投資宜多聽多看少講




投資宜多聽多看少講

個別股比大市更強勢
近來的股市氣氛的確是不錯,恆指來到28000點,指數升了不少,但其實大市不算太瘋狂,而一些個股則比大市更瘋狂,一年內倍升的強勢股也不少,例如吉利和舜宇,最近的非常強勢的內房股,好像融創、恆大等等,短期內的倍升或爆升,的確令市場感到興奮。未來,大市的走勢是如何,真的沒有人知道,而經常說自己知道的那些投資人,大多和之前一樣,都是在捕風捉影,很難在股市中得到持久的作為。

對「市場抱有敬畏之心」更見明智
我喜歡芒格的話,他總是認為:「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當我們保持對大市不知預知的態度,我們才不會胡亂猜測,以致做出因猜測而相應的行動,或看好或賣空,因為「市場先生」往往都是飄忽不定的,市場亦是非完全有效,在複雜的市場上想試圖找出簡單的規律來進行投資或投機亦非易事,如果投資真的是這麼簡單,富豪應該一街都是,大家亦不需要去學習投資,不需要去學習了解投資人的心理。其實,投資絕非易事,對市場抱有敬畏之心,同時不高估自己能力的投資人更見明智。

投資宜多聽多看少講
作為明智的投資,應該減少對市場的走勢作出預測,反而應該把時間花在了解企業的質素和了解投資人和市場的氣氛。<<魔球>>作者麥可‧路易斯,美國當代報告文學作家、財經記者,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在他的一本著作<<大賣空>>,在書中的主角對次按本來已有懷疑的他,在看到自己不是太富有的保母,在紐約也有三間住宅;到賭城開會,與一個舞女交流,見她也背著幾份的按揭,令他知道市場已到危險的時間,令他逃過一次巨大的經濟危機。

投資更需細心留意身邊人和事
又或者,大家在2015年大時代,當見到大媽也開始賣田地訓身炒股,或見到證券行大排長龍開戶買股票。或又好像林區說的,當一位牙醫也向一位基金經理提供投資股票的意見時,我們或許真的需要害怕了。所以,作為投資人的我們應打開我們的耳朵多聽,打開眼睛多看,多留意身邊的朋友或市場的動作,總比常常預測大市更好,例如常常杞人憂天或股市暢旺時,又忽然自信地以為自己成了股神一樣。

多聽多看少講或者一種平和的投資心態,謙虛自己,當身邊的朋友開始也向我提供股票投資意見時,我也是多聽多了解他們的看法,當見到他們愈來愈自信和貪婪時,這給我多一點的資料去了解市場,總好過常常留意自信的「大師」預測大市,25000點已預測大市會跌,結果一再錯誤,但仍然堅持己見,相信總有一次會估中的。

真正的大師卻提示投資人絕大部份時間都要對大市保持不可知,專心留意企業,多增進知識,卻比花大量時間去預測市場更見果效。


更多文章,可到雪球網,謝謝.
https://xueqiu.com/3302791356/column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波克夏副董事長10個不普通的普通常識



波克夏副董事長10個不普通的普通常識

在股票投資市場上,人人都會認識巴菲特,因為他總是出眾的,總是成為傳媒的焦點,他總是人心中永遠的股神,但其實在巴菲特這家出眾的公司中,有另一位同樣出色的人,他就是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在每次的波克夏股東大會中,他總是坐在股神巴菲特的身邊,當巴菲特發表完他的看法後,巴菲特總會問問查理有沒有東西想說,查理多數會說:「我沒有東西補充。」這句話話也成為波克夏股東大會中其中一句經典的說話。查理不是沒有意見和想法,相反,他是一位常常思考的人,亦給予了股神巴菲特很多有益且重要的投資意見。


芒格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現任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的副董事長,芒格與巴菲特一樣,兩位都是奧馬哈土生土長的居民。芒格結束了在密西根大學的學業,以及服完海軍兵役之後,孟格以不具大學文憑之身分,進入哈佛法學院讀書,成績出眾,也是班中的前列分子,他於1948年畢業,並取得法學博士。

芒格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師是班傑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革命時重要的領導人,曾參與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同時被視為「美國國父」之一。芒格的通才特質也是受到自己的偶像班傑明·富蘭克林所影響,班傑明·富蘭克林出過一本著名的書,名叫<<窮查理年鑒>>,窮理查年鑑是一本箴言集,因為箴言都是寫在日曆本上,所以叫做年鑑。


<<窮查理年鑑>>有一些幾有趣而且充滿智慧的話:
●只要怕幹壞事,別的就都不用怕了。
●你把商店管好,商店管你吃飽。
●對上級謙恭是職責,對平輩謙恭是禮貌,對下級謙恭是高尚。
●教你的孩子住嘴,他就很快學會說話。
●人的舌頭既軟又沒骨,但它可敲斷人的脊樑骨。
●讓你的不滿成為你的秘密——
如果讓世人知道了,他們會看不起你,而且會增加你的不滿。
●傻瓜的日子是泡在酒裡;智者的生活放在思考裡。
●狼只是偶爾吃羊,而人卻吃了千萬隻羊。


班傑明·富蘭克林對芒格影響十分大,在芒格的著作中,亦以窮查理為名,以下就我們認識一下這位不平凡的「窮查理」吧。


(一)想未來更富有,重點在於提升自己的層次
芒格:「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二)持續學習,終生學習,成就傳奇
芒格:「波克夏長期而大規模的投資績效,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讓波克夏在這個十年賺大錢的方法,在下一個十年未必那麼管用。因此,華倫‧巴菲特不得不成為不斷學習的機器。」芒格形容巴菲特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讀書或報章,其實芒格自己也是那樣的人。

(三)將不平等最大化,把優異最大化
芒格:「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競爭,我們要讓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的功效。你們想要讓最好的球員,長時間在場上比賽。」

(四)身體力行傳授投資的普通常識
巴菲特:「查理還始終身體力行他所鼓吹的道理。在班傑明的遺囑中,他設立了兩個小型慈善基金,目的是向人們傳授複利的魔力。查理很早就認定這是極重要的課題,絕不能等到死後才來傳授。」

(五)尊重市場,不高估自己
芒格:「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

(六)跨領域思考
芒格本身是一位律師,但對經濟、建築、物理和心理學也有很多的研究。他常常在大學演講也提醒學生要作跨領域的思考,不要局限自己用一個學科的知識去思考問題,芒格亦是一位多向思考的投資人。巴菲特說:「班傑明‧葛拉漢曾經教我只買便宜的股票,查理讓我改變了這種想法,這是查理對我真正的影響。」接著,巴菲特的投資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購買股價合理的傑出企業,勝過購買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巴菲特因此也放棄了只是一味追尋「煙蒂股」的投資模式。

(七)逆向思考者,避免犯大錯
芒格有一句話常常掛在口邊的,那就是:「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這樣的思想方式是提醒我們先弄清楚應該「不要做什麼事」,然後才考慮接下來要「採取什麼的行動」。投資路上亦是如此,那就可以長治下去。

(八)與眾不同的長線投資者
芒格:「我們打算永遠持有可口可樂的股票。」芒格再說:「如果你的交易不是太頻繁,交易費用是相當低的。所以呢,有些夠狂熱、夠自律的的精明人,將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好的結果。」

(九)獨立的思考者
巴菲特:「一位從不人云亦云、具備極具邏輯推理能力的合夥人,是你所能擁有的最佳機制之一。」

(十)對投資事業的堅持和熱情
芒格:「如果你真的想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那麼必須擁有強烈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去投資,芒格是眾人皆知的學習者和專注者,對它感興趣的課題總是充滿強烈的興趣。巴菲特接管波克夏時,公司市值大約是一千萬美元,經過約50年,現今的市場已超過一千億美元,成長一萬倍。


想更深入地認識價值投資,單單了解巴菲特還是不夠的,當我們更深去了解和閱讀其他價值投資大師寫的書,我們會對價值投資有更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給力的前鋒線


給力的前鋒線

 


(一)舜宇
繼昨天舜宇急升以後,今天再升過,Iphone 8/X 賣得好不好,對舜宇的影響其實不大的,為什麼?因為現在舜宇的客戶不是Apple,公司目前的主要客戶是內地的華為、小米、歐珀、聯想、酷派、三星、索尼、松下、奧林巴斯及卡爾蔡司等。客戶群分散,免於過度單一化的風險

(二)楓葉教育
楓葉也悶了很久,本質是好的國內教育股,的確需要投資人耐心持有的公司,今天突然炒起,確實有點奇,資金也在找尋除熱門股外一些優質的但股價未上升太多的企業,楓葉教育亦可以說是其中之一。

(三)安踏體育
身為國內的龍頭體育企業,近年的多品牌發展方向亦是相當的成功,在國內人民生活改善,中產興起的情況下,體育前景仍然相當看好的。



近來的前鋒線也相當給力,前鋒線的個股也交出相當好的表現,這樣投資人可以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太多。


延伸閱讀:

比選股更重要的一件事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強者愈強 炒股不炒市


<強者愈強>

今早舜宇光學(2382)公佈了8月份的公司產品出產情況:
1)手機鏡頭出貨量按年增95.5%至6202萬件,主要因為公司手機鏡頭市場份額上升;
2)車載鏡頭出貨量按年增64.9%至309萬件,主要因為車載成像領域成長及全球市占率上升;
3)手機照相模組出貨量升21.6%至3365萬件,主要因為公司于國內智慧手機市場份額上升。

市場也立刻有反應:
今早開市股價升約6%


很早以前做下的18414 也再有頗大的升幅:



另一愛股吉利,在一輪平靜後,今早也再現強勢,


其中一個原因是吉利汽車(00175)公布,
1)      8月份總銷量9.65萬部,按年及按月分別增長80%6%
2)      中國市場總銷量9.45萬部,按年大升88%
3)      今年首8個月,吉利總銷量71.82萬部,按年增長88%,已達全年目標110萬部的65%

*出口量2054部,較去年同期減少21%(非太理想)





市場上的強勢股不多,買入後也不敢胡亂放出或換馬,因選擇也並不是太多,只好耐心持有手中的強勢股。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退休後,可以靠誰呢?



退休後,可以靠誰?

今天收工時,路過一處地方(見上圖),見到很多長者在排隊賣紙皮,眼見排隊的長者也非常多。在香港,見到執紙皮的長者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了,其實是我們「痳木了」,還是社會仍然「病了」呢?

香港近年的「財富效應」,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受惠的呢?
最近一年半,香港的股市非常暢旺,帶來了不少的「財富效應」,很多專專心心在投資股票的人,相信也賺到一定的金錢,地產市道也繼續暢旺,甚至是「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新樓盤繼續賣個大旺,人山人海在搶新樓,地產商繼續「擠牙膏式」地賣樓,愈賣愈貴,香港人或「內地人」卻繼續愈貴愈買,如斯奇怪現象近年看到不少。

這一次的「繁華和繁盛」,香港又有幾多人是真正的受恵的呢,還是只是仍然是一小撮的「富人」在享受著,而大部份的香港人則仍然活在愈來愈困難的環境當中呢?

小店愈做愈難,大集團壟斷
筆者媽媽常去的街市,聽媽媽說小店的生意愈來愈差,因為附近開了百佳、佳寶,大部份人也衝去了大集團購買,經營小店的小老闆,有賣魚的,有賣菜的,有賣雜貨的,香港的小店老闆都慨嘆生意真的愈來愈難做,被大集團「頂死哂」,租也愈來愈貴。社會愈來愈繁華,靠自己一雙手打拼一生的小店主卻被逼「關門大吉」,要不提早退休,要不走出來為大集團打工,很多人想有自信一點地努力賺錢也感到愈來愈困難。

在高地價下生活的夾心階層生活愈來愈好?
樓價「沒有最貴,只有更貴」,這是香港的寫照。在香港努力打拼的新一代,結婚後,想靠自己去儲錢買樓也愈來愈困難,樓貴,買不起,就要租,租不起300呎的地方,就只好去租一個150呎的「劏房」。社會愈來愈繁榮,香港人卻愈住愈小,愈住愈惡劣。大部份的財富又去了那些人的手裡呢?在高地價下生活的夾心階層可能是最苦的,公屋申請不了,私樓買不起了,每月努力工作交租為了生存,買樓嗎,想也不敢想,有個「富爸爸」再說好了。

現時很多年青人的夢想只是為了「上車」,「樓」在人心中的重要性大得遮蓋了一切,這樣也消滅了社會和年青一代的很多「可能性」,社會也愈來愈單一,人心也愈來愈孤單。


最近在一篇新聞,看了陶冬2017/8/24在明報的一個分享,挺有同感的。


以往百花齊放的香港
「香港在上世紀7080年代出現了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出現了金庸、黃霑,出現了成龍、周潤發,都是世界級的巨星,他們的確是在自己的行業上開創先河,他們引領的文化及娛樂事業影響了全球華人社會,其事業給社會帶來了變化,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是真真正正的一代宗師」。
陶冬指出,他上述提及的多位巨星,只是本港上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的一個縮影,期內經濟事實上亦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當時樓價是值得升、應該升,因為整體經濟是往上走」。但他認為,今日本港歌手的水平,與那個年代的天王巨星比較,已經有很大的差距了。

港經濟「一好遮百醜」 僅金融業好景
回顧本港過去20年的經濟表現,陶冬形容是「一好遮百醜」。他分析,在回歸初期,內地製造業起飛,本港在提供中介服務上曾有一定優勢;跟着內地以基建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火車頭,本港亦成功扮演融資的角色,故連續多年在全球新股集資金額中稱冠;近年隨着亞洲財富增長,本港發展成為區內財富管理中心,與倫敦及紐約並列為世界3大金融中心之一,此舉亦支持樓市向好。「本港金融業的興旺,無疑對一部分人的收入、對個別人士的就業機會、對個別地區的寫字樓租金帶來支持,這我覺得是有道理的,畢竟金融業創造了這麼多財富。如果IPO(新股公開招股)可以賺這麼多錢,如果替區內富豪管理財富是這麼好的一門生意,為什麼相關從業員不可以有較高工資及花紅呢?既然這樣,他們買得起房子,付得起租金,是很正常的事」。
但陶冬認為,本港近年除金融業一枝獨秀外,昔日曾支撐起經濟的製造業、物流業及旅遊業均先後下滑,故此即使經濟增長仍達3%,亦非健康發展,「一好遮百醜的問題是,當一個行業很好,但其他行業都不好的時候,其他行業便很慘。除了樓價及租金上升外,政府官員見到GDP的每年增長高達3%,便會覺得經濟很好,沒有想辦法為生活質素正在下降的普羅百姓及夾心階層提供幫助」。」

退休後,可以靠誰?

現時的香港年青人,大多都不敢想得太遠,亦想不來,因為社會愈來愈富有,他們其實也分享不到什麼,樓價不停升高,有些人愈來愈富有,年青人卻愈來愈看不見希望,所以很多「憤青」走了出來,在罵政府。其實,他們明白用處不大,但卻沒有什麼可以做,只可以罵。

面對高樓價,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我勉勵自己,勉勵年青人,還是努力工作,多儲蓄,多儲「有價值的資產」,多增值自己,除了這樣,我也想不到有什麼可以更值得做的了,面對如斯的大環境,改變不了什麼,只好改變自己,努力增進的自己財務知識。未來,我們與現在的老人一樣,如果要靠政府的一兩千元養老金生活的話,或許自給自足也不能,現在趁年輕時多用心學習投資,或許20-30年後,你會為自己當年的投資決定而感到驕傲。

但面對香港的此情此景,社會的兩極化,貧富兩極化,看見一些住在「劏房」的家庭,成了家卻不能同住的年青夫婦,窮交租的家庭和執紙皮幫補生活的老人,香港是愈來愈富有,但因此而引起的「愈來愈奇怪的社會問題」和「怨氣」也會愈來愈多,這真的有點感到可惜。


伸閱讀:

巴菲特說:「想往後乘涼,就要及早種樹。

「生活基金投資法」理念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28000點後,買貨還是不買貨?



28000點後,買貨還是不買貨?


26000 > 27000 > 28000 > ? 
這幾個月,港股真的有點之前大時代的影子,之前寫了<26000>,<27000點>的文章,今天不知不覺又來到要寫<28000點>了,港股的升勢真的很強勁,都是意想不到的,亦估不到,港股甚至是連升了8個月,成了10年以來港股的最大升浪。一個很大的問題來了:「到底現時應該買貨還是不買貨呢?」這個問題,真的很難答,亦不好答,不過亦可以討論一下。

19000-21000點時,$5以下的建行沒人買
先分享一個有趣的經驗,筆者身邊有一些投資的朋友,在港股去年年初的時間,恆指大約是19000-21000點的區間,那時候的建行不用$5就可以買到,股息率甚至有6厘以上,但那時候卻不多人願意去買,甚至認為建行連$5也不值,所以大家都對股票有點抗拒,願意買的人都感覺好像買到了「水貨」,不願意買的人更認為建行會下跌到$4以下。那時候的股市氣氛可以說是比較差,亦有點像是死水一池,願意買貨的人不多。

28000點,大家都看好建行上到$9
到了今天28000點,建行的股價一度去到$7,股息亦回落到只有4.5%左右,但大市氣氛良好,卻多了很多人出來買股票,每天的成交額有時候去到1000億或更多,當天對建行沒有信心的朋友,今天卻對建行愈來愈充滿信心,表示它可以上到$9$10以上。前後一年多的時間,投資人的投資態度真的可以改變得很快,當天的灰心失意,今天市場氣氛轉好了,又忽然充滿信心,成為預言家,積極地看好未來。

聽完這個分享,投資人還是可以好好的想想今天應該是買貨還是不宜再買貨的時間了,這個問題,還是留給投資人自己答更好了,因為我沒有能力預測未來,卻可小心觀測投資人的心理和行為。


舊文回味: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