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實磚(樓)」還是「紙磚(Reits)」好?
近日看了starman兄兩篇非常好的文章,深入淺出地講了幾個理財重點,例如現金流,槓桿,負債,通脹等等,之後我想到的問題是:現時到底是買「實磚」還是「紙磚Reits」更好呢? 以下節錄了兩篇starman兄文章,了解一下背景和他的看法,並寫了我的一些看法。
讓時間成為你的好朋友
「香港人喜歡買樓,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具有高槓桿,在長期低息的環境下,樓宇按揭貸款長達30年,讓時間將你的負債貶值,同時通脹、銀紙的貶值會讓資產升值,讓時間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如果你有「豪宅」,又有私銀平台,甚至可將「豪宅」放入私銀增加倉值,用於投資流動性較高且具較好現金流的投資產品(如筆者常提及的REITs及Bonds),為「過重」的投資組合減磅變「輕」一點。」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明白「通脹是會令銀紙持續的貶值」,即銀紙(cash)會愈來愈不值錢,因為各國都不停印銀紙(QE),銀紙多了,但資產增加的幅度追不上印銀紙速度,你要買資產,就得付出更多銀紙了。
買樓可以賺到兩樣野:
(一)時間可以將你的負債貶值,用將來愈來愈平的錢還你當初借入的錢,將來還錢只會愈來愈輕鬆(假設你的收入穩定)。
(二)銀紙(cash)在會愈來愈不值錢背景下,資產(如樓)則會愈來愈值錢,道理是資產增加的幅度追不上印銀紙速度,你要買資產,就得付出更多銀紙,因此資產有保值,對抗通貨膨脹,甚至不停的升值。
因此,讓香港人覺得買樓是不敗的。
適當運用槓桿
「讀者問題是現金流不足,因此說「太健康」也不對,家庭現金流稱不上充裕,而且集中於夫婦二人每月工資,被動收入僅每年10 萬元股息收入,資產集中於自住物業,自住物業市值1000萬只有60萬按揭是浪費。加上讀者有穩定收入,借貸能力高,應及早向銀行申請加按。自住物業不是資本,要將其轉化為資本就是利用銀行加按套現,將現金投資有現金流的資產,產生被動收入,優化現金流組合。
讀者現有流動資產約有400萬(包括現金及股票),加按套現空間有440萬,流動資產增加至840萬,資產負債表擴大了,800萬港元流動資產合資格申請為PI (Professional Investor),同時乎合私人銀行的入門最低門檻,可投資的渠道及選擇更多,股票及債券等金融資產有更好的倉值(margin value),融資利率更低,全盤投資策略可進一步優化。
讀者可考慮的投資物包括債券、REITs、工廈等,筆者認為是高門檻投資的「鐵三角」。三者的特點是低價格波動性,高按值,具良好現金流。高按代表有槓桿可以利用,槓桿可提升資產回報率,有槓桿不一定要盡用,但一定要用,資產組合的槓桿若使用得宜,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
讀者可考慮的投資物包括債券、REITs、工廈等,筆者認為是高門檻投資的「鐵三角」。三者的特點是低價格波動性,高按值,具良好現金流。高按代表有槓桿可以利用,槓桿可提升資產回報率,有槓桿不一定要盡用,但一定要用,資產組合的槓桿若使用得宜,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
一般人一提起「借貸」就如見鬼一樣,最好不要提,因為在大家的日常經驗接觸當中,令很多人錯覺地認為「借貸」的人都是那些「理財不善」的人。
其實「借貸」是一件中性的事。有足夠理財知識的人會好好運用「借貸」,如starman兄分享的故事,「讀者現有流動資產約有400萬(包括現金及股票),加按套現空間有440萬,流動資產增加至840萬」,加按的動作為案主帶來多了400左右的資金,加按借貸利息低,如果可以投資入一些較高回報率,而且穩定的投資當中,可以做到「套息差」。一個加按動作可以為案主帶來更多的被動收入,而且案主有穩定收入,平時收入,加上增加了的被動收入,案主能每月準時還款問題便不大了,計好數,在自己當握之內,其實風險是不大的。
我自己都有進行「借貸」的動作,實際操作如何,可以看看<<我的第一次借貸經驗分享>>
買Reits好過買樓
「現今市場,自住的不說,投資的話為何要考慮住宅?一回報低 (有3-4%已不錯),二有辣招,三使費高,四出租麻煩。投資REITs已解決上述所有問題,一回報高,二沒有辣招,三使費低,四出租有人代勞,還有五 - REITs 如領展,公司本身有向銀行融資,且它作為大集團融資成本自然不高,當我們買入REITs 時銀行又會提供倉值,學法子兄話,這是雙重槓桿(Double Gearing)。REITs 的特點是盈利90%派息,收租收入相當穩定,因此投資REITs 容易,只要留意REITs 本身的派息增長率就已足夠。試想想,8% yield 的REITs (不用槓桿)每年派息增長X%,我們再也不用看其股價了。那麼,為何我們仍要投資住宅物業?」
現時買樓有幾個問題:
(一)樓價已經太高,造成回報低(有3-4%已不錯)
(二)有辣招(對第一次買樓的人影響不大)
(三)買樓時要付出一些雜費
(四)出租較麻煩
現時樓價可能會再升,或持平,在此情況,買樓收租是不錯的做法。但買樓要考慮的事都不少,例如你要有穩定收入證明,夠首期,將來工作穩定,找到好租客,將來有維修保養支出,加息因素,樓價將來下行時,要賣出不易等等。
在現時情況下,買「紙磚(Reits)」可能較買「實磚(樓)」好。REITs 的特點是盈利超過90%都要用作派息,收租收入可以說是有保證,相當穩定,另亦有以下優點。
「紙磚(Reits)」的優點:
(一)回報較高(有些去到6-1x%都有)
(二)沒有辣招
(三)使費低
(四)出租有人代勞
(五)入場門檻低(幾萬元都有交易)
(六)流動性較高(買入賣出與股票一樣)
比我選擇,我和starman兄一樣,都是會買入Reits當作投資,如果樓市穩定,可以分享到租金收入,如果有什麼大事發生,抽身離開都比較容易,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做法。
說到最後,現時樓價真的是高,是不爭的事實,現時買樓的人都是抱「今天不買,明天會更貴」,是被逼買入,即使覺得貴都要買,硬著頭皮都要買。記著任何事都是「物極必反」,經濟更是有週期性的。樓市愈瘋狂,樓市會顯得更脆弱,情況就好像玩「層層疊」,疊得愈高,跌的散的機會愈大。所以,記得不要受情緒影響決定,要作理性的決定。關於樓市的看法,大家可以看回文章<<香港樓市,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就整個大環境而言,買樓投資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要因為「情緒」而貿然投資樓市。內地人投資股市或樓市的「情緒化」真的叫人驚嚇和歷歷在目,升時可以衝著買,跌市可以人踩人,政府想幫都幫不了。「升時很惡狠,跌時很慘烈」這些情景真的不能忘記!但「貪」是人類的本性,應用在內地身上更是「符合國情」。
Starman兄兩篇文章的原文(按link):
就整個大環境而言,買樓投資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要因為「情緒」而貿然投資樓市。內地人投資股市或樓市的「情緒化」真的叫人驚嚇和歷歷在目,升時可以衝著買,跌市可以人踩人,政府想幫都幫不了。「升時很惡狠,跌時很慘烈」這些情景真的不能忘記!但「貪」是人類的本性,應用在內地身上更是「符合國情」。
Starman兄兩篇文章的原文(按link):
若是投資,買Reit的確比買樓好,我也買了些高息股。買樓是要量力而爲,買入後要有跌20%的心理準備,目光要長線一些。
回覆刪除富足兄,非常同意!
刪除如果買入的是優質的單位,又找到好租客,自己有能力給予首期,之後有人幫手供,是一個非常明智,理性的做法,而且風險的確不大。計好數,能力能負擔,長遠看富足兄的做法,我都是十分同意的。
但就整個大環境而言,買樓投資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要因為「情緒」而貿然投資樓市。內地人投資股市或樓市的「情緒化」真的叫人驚嚇,升時可以衝著買,跌市可以人踩人,政府都幫都幫不了。
很有參考作用的文章!
回覆刪除謝謝價兄。
刪除買樓好還是買股後,我覺得因人而異.歷史雖告訴我們超長線買香港樓必勝無疑.問題是你能不能捱過期間的大型調整.因物業負資產而輕生的香港人比其他原因都高,他們很多不是炒樓投機者,而是付足三成首期的自用人.
回覆刪除是的, 但我不會在股市或樓市爆升時入市。
刪除就以本人為例,若買樓收租連基本生活支出都未必夠,買股收息則鬆動得多,全部身家去買一間物業,又要求神拜佛遇到個好租客和物業不要出意外.我本人覺得並不如相像中安全.
回覆刪除是的, 只能說現在買樓風險更大。
刪除但若然你是大明星或高收入專業人士,又無時間管理投資,置業收租肯定是不錯的選擇,租金收入只是收多收少的問題,超長線投物業保本增值絕應問題.
回覆刪除同意
刪除無話邊樣好,其實各有好壞處,既然預計未來錢唔值錢的話就要做好資產分散吧。
回覆刪除同意塘人兄所言, 紙磚及實磚各有好壞, 並不能相互取代。但紙磗能給家庭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reit則較多人視其為紙股票而已。
刪除塘兄, 同意, 了解左世界這個背景, 就努力學習做好資產分配。
刪除買樓借7成, 買REITS你可敢借7成?
回覆刪除很視乎個人心理質素.
純理性想, 我拺REITS.
兩樣都有最好!
回覆刪除Quantum Binary Signals
回覆刪除Professional trading signals sent to your mobile phone daily.
Start following our signals NOW & gain up to 270% per day.